一路上有感动,苦一点也愿意
—苏州最年轻的名教师袁卫星给省常中语文组老师作报告
年仅34岁的袁卫星老师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苏州市首届名教师,江苏省职教语文教研中心组成员,全国中语会语文教改研究中心理事;上海《语文学习》“全国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专栏人物,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全国青语会“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通讯介绍人物,《中学语文教学》专栏介绍人物。现任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五月二十九号,趁着袁老师在常州开会之际,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邀请百忙之中的袁老师为全体语文教师做了一次报告。
最早知道袁卫星的名字,是听同事介绍,本以为他是个老学究。这次有幸在常州见到他,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他的书生气,而且,他居然如此的年轻。
昨天在同济中学听他演讲,我开始认识了他,也对他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他最早毕业于常熟高专(原名为苏州师专,现改为常熟理工学院),他的老家在张家港凤凰镇,大学毕业后回母校——张家港凤凰中学任教,曾几乎被老天遗忘。后来几度沉浮,拼搏进取,终于有所成就。今日有幸在省常中再次聆听他的报告,居然又被煽情了一回。虽然以前在同事的介绍下看他的文章也曾被他的文章所折服,但今日近距离的接触才算真正的感受了一回。虽然如他自己所言,普通话确实普通,但一种真情确是实实在在的,好几次催我泪下,有几次竟到达无法忍受的地步。通过与他的两次近距离接触,逐渐对他熟悉起来。
感受他的勤奋。勤于笔耕的袁卫星撰写的200多篇教改实践论文先后在《人民教育》《北京教育》《上海教育》《江苏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刊发表,其中13篇论文获全国论文一等奖,12篇论文获江苏省一等奖。专著《中学语文教与学》(与秦力合作)获首届“语通杯”全国语文教研成果大赛专著类一等奖、苏州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美丽的过程》获江苏省首届群众文艺五星奖提名。另著有《细数阳光》《情感:像雾像雨又像风》《苦乐年华话教师》《中国100个孩子的家庭报告》《中国100个孩子的闲暇报告》《美丽的过程》《生命课》等书。听他介绍说,他曾应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的邀请,去宝应教书两年。在这两年中,他将自己所感所想记录下来,每月出一本专辑,一年下来就是十二本,最后汇编成册,并分别寄给李镇西、朱小蔓等教授,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每月一本专著,谈何容易,实在让我佩服不已。
感受他的“感动”。他总是说,我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丰富而富有感染力的。或许也因为他的爱心,因而常常能感动别人。袁老师这次应邀前来我校作讲座,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大家鸦雀无声,真正的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了。感动我们的是什么?我想,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做一个教师是辛苦的,然而,责任大于使命。是呀,我们现在普遍感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这么大的压力。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我们身上,可以说,我们的肩上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头挑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与前途。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都沉甸甸地压在我们的心上,身为教师越来越感到责任的重大、教育工作的艰难。然而“责任大于使命”——1996年,,那时他的情绪较为低落,一位农民父亲的话感动了他。在一所职业中学里,一个下雨的午后,一位打着土布雨伞站在教室外边滴雨檐下找孩子的父亲。老师让他把孩子带走,那位父亲连连摇头:“这怎么可以?这可是语文课,让他听完这堂课我再带他走。”—— 我想,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动摇、彷徨、失望过,然而,一所职业中学里的学生父亲尚且如此,可见我们肩头的责任又是多么的重大,或许,千百双期盼的眼睛此时也正盯着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凭良心吃饭,苦一点也值得!
作为一名“新生代教师”的代表,袁老师的经历令人感叹,他的成果令人折服。要做一个理想的教师,就是要“走进学生心灵、追求课堂诗意、享受教育幸福”。“尊重、保护、关爱”和“唤醒、激励、发展”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两串钥匙;在谈到“追求课堂诗意”时,袁老师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众里寻他的投入”,追求“真我、非我、无我”的境界,师生间要“心有灵犀的融通”,课堂上要“有轻舞飞扬的创造”。备课要“巧构”,教学过程要“机变”,从而达到“创新”;“吸纳、思考、创造、反省”可让教师们“享受教育幸福”。袁老师把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全体教师:要坚持写作,阅读,思考和实践。写作只是形式,但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袁老师幽默的谈吐,执著的追求,澎湃的真情,动人的育人故事,深刻的教育思想,扎实的文学底蕴让与会老师或开怀或凝思或动容,无不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憾。
他最后说,一个人只要有决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信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并付之于行动,那么,定会有收获。
你愿意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做一只快乐的猪——此刻,我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