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区唯一公办中职学校)
教研动态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文章来源:信息中心】 【作者: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0-06-30】 【点击量: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时间:2010-06-25 11:57来源:中国期刊网 作者:朱永新 点击: 183次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教授,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朱永新
  本文为《生命课,系列丛书总序》,《生命课》系列丛书由袁卫星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教授,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生命本身就是美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尽管先天赋予我们不同的容貌与身材,我们诞生在不同的家庭与地区,但因为都是“人”,我们便无比伟大因而足以自豪!正是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富有生机、色彩斑斓。   生命教育,还要让学生感受生命发展的流程,在成长中享受不同生命阶段的美。20多年前有一部名为《晚霞消失的时候》的中篇小说,其中的主人公有这样一段评论“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认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的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或者在严酷的升学竞争中训练孩子明天的“生存能力”。即使有所谓“理想教育”,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及“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之类的“切身利益”诱导,还有各种暴力凶杀电影、电视、卡通漫画的耳濡目染……于是,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追逐鸟儿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们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没有了梦想,没有了对生命的一往情深的爱怜与呵护,以及对人生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于是,小学生向同学的心脏捅出了尖刀;于是,中学生向母亲的头颅举起了榔头!   持刀杀人的孩子当然是极少数,但小小年纪便“看透了世界”,“看破了红尘”因而变得冷酷起来,这样的孩子应该说在现在是相当普遍的。本来应该是享受生命的年龄,却表现出了对生命的令人震惊的麻木乃至蔑视!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拼命”,你还指望他能珍惜什么或者对自己对亲人对周围的人有什么起码的责任感呢?   应当指出的是,生命教育在国际上方兴未艾,正在或者即将成为一种潮流。在瑞典,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之可贵。此外,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轻贱生命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所高兴看到的是,袁卫星老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在国内基础教育界是比较早的。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我们新教育实验的部分学校开辟了生命教育陈列室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了24小时生命求助热线,组建了生命教育领导小组,确定了各个层面生命教育的实施要点,正在逐步形成生命教育资源库;在他的努力推动下,这些学校的广大教师通过学科渗透、主题教学、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协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用生命温暖着生命用生命激活着生命,用生命滋润着生命。   这几年,我在全国各地倡导并推行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我们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我们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袁卫星老师的生命教育正是由此确立并尝试开展的。   袁卫星老师在为女儿写的《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中这样告诉他的孩子:“生命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究竟它有多少?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人的生命用减法,价值实现用加法。在这里,加法和减法之间并没有恒等关系,也就是说,减去多少,并不意味着增加多少。在这里,昨天是使用过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可以使用。”   通俗易懂的比方蕴含着深刻隽永的内涵,相信每一个孩子,不,包括家长读了都会有深深的启悟。我知道,袁卫星老师的语文教学也是别有特色的。他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他说“教育是一种唤醒”,“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做人”;他把“感悟亲情”、“善待生命”作为最重要的话题和学生讨论,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得快乐;他把“精神发展”作为交给学生的一门隐性课程;他把生命教育熔铸到了他的语文教育中。我相信,在他的课堂里,肯定有许多孩子重新认识了他们自己的人生,有许多孩子流下过蕴涵复杂情感的泪水。   袁卫星老师班上一名自小受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甚深的学生在日记本中写下了遗书性质的文字,被他及时发现后,他在课前30分钟临时取消原来的授课计划,改上《善待生命》。他从台湾一个罹患软组织恶性肿瘤,在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截去了一条腿的9岁小女孩的诗《我还有一只脚》入手,将生命的韧性和弹性一一引来,最后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堂课挽救了一个学生的生命。教育在线的网友、四川教育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李晓翔女士由衷地感叹“:这哪仅是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还给了孩子们有关生命、责任、爱……我想,他们一生都会记得的。一堂好课,一群好孩子,一个好老师!”   这些用心,不,是用生命上出的好课,如今就被收录在《生命课———一位教师的教育手记》中。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生命教育的真谛,袁卫星老师还盛邀他的朋友———苏州大学博士后王海燕女士、博士陈国安先生,以及我的博士生王明洲等志同道合者联合编写了《生命课———一名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本书通过“自读”“、讨论”、“探究”、“体验”等环节,以贴近生活实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深刻的感知。他们试图以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对生命由敬畏而珍惜,进而通过对环境的积极的适应,达到人生的“盈满”。在这门课程中,贯穿着哲学、心理学、成功学、教育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文字浅显易懂,操作方便灵活,但蕴藉的道理是深刻的,可以视为一本全新的德育教材。   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也会落空,要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见,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生命教育,让我们在纷纷扰扰的教育改革中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迷路的孩子应当回家;教育,要从原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