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芜湖“无择校”的4年间 |
|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0-04-03 |
阅读提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大中城市的“择校”风愈演愈烈。“择校”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所致,其最大的弊端在于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温家宝总理曾如此表示。 “择校”,是无药可治的顽症吗? 近年来,一些地方正以不同的方式探索解决之道。安徽芜湖自2006年起,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实现片区就近入学。 4年过去了,重新审视当年那个“一刀切”的措施,家长怎么看,老师怎么看,学生的成绩是否受到了影响? 请看记者探访后发回的报道。 2006年,江滨之城芜湖,拉开了均衡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 4年后,参与其中的人回忆起这几年改革的足迹,都由衷地感叹:道路虽然艰难,但是值得! “条子生”数量曾达招生人数的18% 从刹“择校风”开刀 2006年4月19日,在芜湖市检察院工作的曹东荣看到当天《大江晚报》的一则消息,一下子懵了:“从今年开始,芜湖市荟萃、博文、萃文三所改制初中,将全部取消招生!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采用片区就近入学的形式。三所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由所属高中吸收。” 从那天开始,芜湖市均衡教育改革开始大刀阔斧地推开,一刀切掉三所改制初中,被芜湖市教育界人士称为“重症下猛药”。 “三所依托重点高中资源办起的改制初中,在一段时期对芜湖市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弊端日益显现,公私不明的性质和高收费给社会留下了假民办、损害基础教育公平的形象。”芜湖市教育局长陈旭东说。 这一年,曹东荣的儿子曹汇小学升初中,曹东荣已经开始谋划让儿子进入荟萃中学。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了他的计划。 根据政策,曹汇必须进入芜湖八中读书。当地人都知道:“八中八中,就是不中!” 同很多家长一样,在想尽办法仍无济于事之后,曹东荣气冲冲地打电话质问相关部门:“给孩子上个好学校有什么错?你们凭什么干涉!” 然而,正是“择校”这件事,每年让芜湖市各级部门大伤脑筋。 “每年从某一段时间开始,这座城市的人,便都陷入一种无尽的焦虑之中!”回忆起推行均衡教育前的情景时,陈旭东引用了当时分管副市长詹云超的一句话。陈旭东说:“每年从年初到暑假,我们都要"防汛",不过不是防水,而是防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各个阶段都有家长来递条子!” 芜湖市政协一份报告显示:有些地段内学生与择校生比例甚至达到了1∶5左右!“条子生”达到了当年招生人数的18%。 曹东荣最终是以一种赌气的心态,将孩子送进八中的。 “那段时间,仔细翻看相关政策,的确很难再走小门路。”学法律出身的曹东荣说,“最后两口子一合计,就把孩子送进八中,大不了我们专门抽出时间来给孩子辅导功课。” 为打响推行均衡教育的第一枪,芜湖市多举措狠刹择校风。在招生管理中,芜湖市建立了考生电子档案,推行了中考报名、中招录取、高中阶段学籍、高中会考和高考报名的“五号统一”,有效防止在学籍等方面作假。在运行机制上,芜湖市实施的是“阳光工程”:向全市考生免费发放《报考指南》,并对所有影响考生录取结果的因素,如政策性加分等,相关材料进行公示。 在此前提下,芜湖市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将按比例分到各初中,严格按照分数和填报志愿录取并公示。“这样的话,你在好的中学可能600分都上不了重点,但是在另一所学校580分也许就能考上重点。打破了一些初中的生源垄断。”芜湖市教育局副局长何蔚说。 改革后首批高考生录取率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 濒临衰败的学校“活了” “取消"择校",很多人质疑是削掉高峰来填平谷底!”陈旭东说。就近入学的孩子,会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升学?如此消化生源,会不会降低整体教学质量?这是改革初期很多人心中的一个问号。 当长期处于谷底的学校正在为生源问题得到解决而庆幸时,更大的压力接踵而至。压力首先来自学生家长。 2006年,130名就近入学的新生让八中的老师们着实兴奋了一把。但入学并不代表认可。芜湖八中校长吴冬梅至今仍然记得2006年9月份召开的第一次新生家长会。“那天,家长们铺天盖地的质疑,让我们觉得脸上像被扇了几个耳光!”吴冬梅说:“记得当时反应最激烈的便是曹东荣和《大江晚报》副主编朱金海等几位家长。”“压力还来自政策,芜湖市规定,重点高中设置达标分数,如果我们指标内的达标人数不够,就不得不把指标分给别的学校!”吴冬梅介绍。 借助芜湖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势,八中得到市财政和镜湖区的大力支持,大大改善了软硬件。仅仅2006年到2009年的3年间,组织教师集中业务学习35次,安排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200多人次,每年投入教师教研经费近10万元。 2009年,八中被重点高中录取了47人,破了纪录。 “我现在以自己是八中的学生而自豪!”在芜湖八中念初二的刘畅告诉记者:“最初来到学校的时候,看见破破烂烂的学校操场,不仅父母担心,自己也不高兴,但是现在每天都能感受到学校的变化,漂亮的操场、宽敞的实验室建好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的特长都得到了发挥,我现在是班长,还是校广播台播音员,我的目标是将来能够做一名出色的主持人!” 2009年7月,芜湖论坛上一个帖子引来无数跟帖:今年的中考是全面体现均衡教育战略优势的中考。如果不是市里实行均衡教育,挽救一些濒临衰败的普通中学,还不知道芜湖教育界的将来是什么样子…… 帖子的作者就是朱金海。这一年,曹东荣和朱金海的孩子都考上了重点中学。 2006年,由于一些学校达不到入学分数线,芜湖市一中、安师大附中等重点中学的入学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浪费,“拿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所有人的心都悬空了!”何蔚说:“但是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指标都是满员,而且达标分数线都没有掉下来,大家的心才放平!”填平谷底,并不代表削平高峰。 在芜湖市十九中当了20多年数学老师的李建中,对于均衡教育,有着很深的感受:“十九中地处老城区,在择校热的情况下,每年生源都是大问题。均衡教育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老师们干劲十足。没有什么比看着一个个苗子成才更让老师们高兴了!这几年教师的培训交流大大加强,骨干教师培训、专题培训、省远程网络培训……教师的能力不断提高。” 李建中告诉记者,均衡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学生,不仅减轻了“硬挤”示范高中的压力,而且不再占用周末时间补课! 2009年,均衡教育改革后的第一批高中生参加高考,录取率达到72.11%,高于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高于2008年20多个百分点。“填平谷底,是为了多树高峰!”陈旭东认为。 推动均衡教育还有许多新问题 改革仍然“在路上” 事实上,刹住“择校风”,只是芜湖市教育均衡改革的第一步。 从出台《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开始,芜湖市就在全市开展薄弱校园改造工程,3年来,芜湖市各级政府在软硬件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仅2006年一年,芜湖市共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达500余人次,省级培训2000多人次,市、县级培训5000多人次。同时,芜湖还规范了教师交流的机制,要求申请更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在薄弱学校工作或支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从根本上讲,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校际间教育资源的均衡。”这些年一直在关注均衡教育的安徽师范大学王守恒教授认为:芜湖市推行均衡教育至少有几个方面的成绩,其一,大家不再为了分数挤重点中学的独木桥,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课业负担大大降低,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其二是教育公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其三是在均衡教育的推动下,一些弱势学校的生源和教育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但是,如何让教育资源均衡,让教育资源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有得到沾施的机会。还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王守恒说。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说:“推动均衡教育,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正视其每一阶段的发展,以及不同地点、时段、背景下的差异性!更要认识到,均衡绝不是千校一面,而是突出自身教育特色的均衡!”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芜湖市还面对着各种新的课题:如何让更多人理解均衡教育的观念;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让新增城市人口也能享受到均衡教育的成果;随着城市行政区域的不断扩大,如何让新城市与老城区教育接轨…… “均衡教育的实践,仍然在路上!”陈旭东说。 来源:人民日报 |